2024年9月6日至7日,作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2024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本次会议以“能源互联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共筑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新疆⼤学、清华⼤学电机⼯程与应⽤电⼦技术系、国⽹信通产业集团(天津市普迅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陈维江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新疆大学副校长晋刚,中冶集团副总经理曹兴松受邀出席,专委会委员及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100余人参会。
会场
陈维江院士向大家长期以来对专委会发展、建设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站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周年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的新起点上,本次会议精心策划安排了嘉宾致辞、主旨报告、主题报告、交流讨论和专题论坛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环节。希望在座专家与嘉宾能围绕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分享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共同为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陈维江院士致辞
晋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新疆大学建设发展的各界领导表示欢迎。他表示,新疆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聚焦国家和新疆对能源、电力、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多措并举推动相关领域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突破。本次会议将有力地促进电工技术领域科技交流,为参会代表之间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晋刚致辞
曹兴松提到,中冶建工已构建起建筑全产业链运营管理体系和全专业、全流程整合服务平台,致力于先进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中冶建工已参与到新能源建设的热潮中,以积极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工作技艺,为祖国新能源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同各方一道,携手并进,继续发挥各自优势,拉紧互利共赢的合作纽带,共谱未来美好篇章!
曹兴松致辞
会上,《Energy Internet》新刊正式发布,发布仪式由孙宏斌主持。该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承办,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合作出版。该刊聚焦能源互联网领域,致力于报道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实践,为该领域全球学者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助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该刊主要刊载在电力与能源、电力电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以及市场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
孙宏斌主持新刊发布仪式
主旨报告环节,邀请到国网智慧车联网公司副总经理王文、清华大学电机系副主任陆超、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维庆教授、特变电工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书记常喜强分别作题为《大规模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关键技术》《城轨新型柔性直流牵引供电与能源互联技术》《复杂场景下高比例新能源系统的运行与控制》《特变电工高端装备业和制造服务业研发进展》《以“电力+”数据视角赋能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
年会同期还举办了“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分论坛和“电力与能源”分论坛。“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分论坛由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朱利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张欣然副教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周杨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通解决方案部能源网络首席架构师潘望分别作题为《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感知与控制》《基于类噪声信号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构建新型绿色智算的思考与实践》《数据中心低碳转型》的报告。
“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分论坛会场
“电力与能源”分论坛由新疆工程学院徐立军教授、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谢丽蓉教授、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陈俊儒副教授,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曹桂军、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媛媛、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并网部主任刘敏分别作题为《发展适宜新疆禀赋条件的氢能产业及技术》《新疆新能源发展及建议》《构网型装备支撑能力评估及其在疆示范应用》《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高湿山区中压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关键技术》《构网型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的报告。
“电力与能源”分论坛会场
本次年会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国内能源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搭建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促进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加强并推动能源互联网在多交叉学科和跨行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工程应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会议也得到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冶建⼯集团有限公司、国⽹新疆电⼒公司、特变电⼯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全球能源互联⽹》期刊、《可再⽣能源》期刊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