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23日,第三届“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论坛”在大连召开,本届论坛以“源储构网 共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储能、新能源并网与运行和氢能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剑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王成山教授,国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东北分部主任黄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洪鹤,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崔炜出席会议。

会场
郭剑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三个专委会紧密围绕国家新能源与储能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协同的精神进行科技创新与体系化突破,共同探索更高效、更可靠、更经济的协同发展之路。

郭剑波致辞

王伟胜主持
洪鹤提到,“双碳”目标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新能源与储能的协同发展跃升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亦是关乎电网安全、产业发展、能源体系的战略核心。辽宁省将持续推动新能源与储能发展,助力新能源与储能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

洪鹤致辞
论坛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郭剑波和王伟胜共同主持。清华大学夏清教授在《构建高效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支撑新能源与储能全面市场化运营》报告中提出,要以全新的电价机制破解安全、低碳、经济“三角”矛盾。以制度性降本增效实现安全、低碳、经济的多赢格局,构建更高效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夏清作报告
黄震分享题为《东北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实践》的报告,介绍了东北电网在新能源高占比背景下的运行经验,重点从电力平衡与安全稳定两方面,分析了区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为提升东北电网韧性与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多种在东北电网落地的重点机制与措施。

黄震作报告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新处处长董存在报告《新型电力系统下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前景和挑战》中介绍了当前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系统平衡错配、安全运行难度加大、电网成本攀升等挑战,重点阐述新型储能在保障电力平衡、支撑系统安全中的作用,并对新型储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董存作报告
东北电力大学穆钢教授在《应对新型电力系统挑战的储能规划问题研究》报告中聚焦高比例/甚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下的功率平衡难题,从多个维度说明风光波动规律与系统稀缺形态,为精准配置调节资源、构建安全高效经济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电源-电网-储能”三足鼎立规划方法论。

穆钢作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程春田教授在《水蓄为灵活性调节枢纽的跨区域调控关键问题》报告中分析了多能互补条件下水电灵活性潜力释放的瓶颈,提出以数据驱动的顶层设计和底层治理并重,构建覆盖规划、交易、运行全链条的一体化平台,实现水蓄枢纽在跨区域、多时间尺度中的调节价值的优化。

程春田作报告
会议举行了2025年“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创新大赛”颁奖仪式,郭剑波院士、王成山院士、崔炜副秘书长和华为数字能源首席架构师叶万祥分别为大赛获奖者颁奖。

创新大赛颁奖仪式
论坛下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电科院新能源所所长秦世耀主持。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科技创新部副主任王琛在报告《新疆千万千瓦储能集群多元价值挖掘实践与探索》中以新疆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储能集群的“建设、运行与价值释放”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储能科学规划、精准调度、多元市场衔接及安全防护的探索方向。

王琛作报告
武汉大学查晓明教授在报告《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并网变流器同步运行与构网问题讨论》中从电力电子控制视角分析电力电子化并网的同步机理、能量交互与多环控制耦合难题,介绍了并网变流器暂态同步稳定性和同步机制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讨论分析了构网控制和同步运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查晓明作报告
中国能建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戴剑锋在报告《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与工程实践》中,围绕“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长时储能需求”主线,提出了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列举多个工程案例,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压缩空气储能长时储能的工程方案。

戴剑锋作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李卫星教授作题为《新能源发电的高效电磁暂态聚合建模与轻量化仿真技术》的报告,介绍了新能源发电机组的结构化电磁暂态建模完成通用结构提取、参数分类辨识与动态行为自动修正,构建轻量化仿真平台,为新能源集群并网特性分析、保护整定及运行控制提供工具。

李卫星作报告
叶万祥在报告《构网型储能的技术创新与安全实践》中,通过给出欧洲与国内电站的运行数据,说明构网型储能在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延缓输变电投资、提供辅助服务等方面的效果,进而提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涵盖电池、电气、气体扩散与消防联动等环节,为构网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框架与实施方法。

叶万祥作报告
对话研讨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主持,电力储能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科院储能所所长刘家亮、王琛、戴剑锋、李卫星、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许洪华、叶万祥等专家围绕“技术创新·市场驱动,赋能新能源储能融合新生态”主题,作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与会专家从发电、电网、储能、市场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挑战,提出多元储能协同、长周期储能攻关、市场机制完善等建议,强调构建以储能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对话研讨
会议同期,为充分聚焦构网型储能在技术特性、控制算法、工程应用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储能专委会组织召开构网型储能装备实现和技术应用专题沙龙,来自电网企业、储能应用、装备制造等单位的60余人现场参会。本次沙龙以“智储创新,构造未来”为主题,设置了涵盖主题综述、应用代表、企业代表和检测代表的五场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圆桌互动交流讨论,结合当前构网型储能热点、难点问题,与现场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构网型储能装备实现和技术应用专题沙龙会场
论坛安排了稳定控制、预测调度和检测实证三场分论坛,特邀来自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22位行业专家、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代表和大赛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创新观点,内容丰富、紧贴实际,营造了开放、浓郁的学术氛围。

分论坛会场
作为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优化新型能源发展体系,在两天的活动中共安排10个主旨报告,1场对话研讨、3场分论坛和1场专题学术沙龙等共37个主题报告。来自国网公司、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厂商、新闻媒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及代表现场参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新能源并网与运行专委会和氢能技术专委会2025年工作会议同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