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企业科技成果怎么转化 节能减排要靠科技

来源:浙江在线    发布时间:2011-03-04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大,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据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 25%,而发达国家达6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所准备的建议,几乎都围绕着“科技”两字展开。从宏观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专业化的“加强萤石等战略资源保护”……从各个角度切入写成5000余字各方面的建议,把一个科技人员对“十二五”的期待,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直言:“要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真正落实到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上,建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扎实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提升节能减排:不靠数据要靠科技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目标的实现来之不易。一方面要消化金融危机的影响,振兴经济,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姚献平说,但有部分地方政府采取停电关机、拉闸限电等简单措施,有的甚至影响到居民生活,最终实现了‘数据’目标,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企业和民众对此颇有意见。

  “节能减排不能靠数据,应该靠科技。”姚献平说,许多工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节能新技术与装备,以科技为支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在耗能大户的橡胶行业,杭州中策橡胶通过采用电机变频等技术,能耗仅为同行业的50%;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万元产值能耗仅为 0.029吨标煤,为传统工艺技术能耗的二十分之一;还有推广使用LED照明灯具,可在节能灯的基础上再降低65%电耗。此外,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发电、电池储能、生物冶金、生物降解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节约物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环境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众多事实证明,科技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潜力巨大。“我建议制订‘十二五’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计划,并有序推广;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低碳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政府与行业协会要及时制订和更新节能减排新技术与装备的行业标准,用法制手段规范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行业能耗统计和管理,建立考核淘汰机制,树立行业示范企业和标兵等,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

  “应该充分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建立覆盖全民的初级、中级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节能减排立体教育网。”姚献平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倡导低碳生活,保护地球环境等相关内容,培养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大中专院校应设立相关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吸引和培养有志青年投身于节能减排事业;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工作者中坚作用,从制度上和经费上保障科技人员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权利。

  科技成果转化:两低一差亟须改变

  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姚献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科技资金投入比例低。据报道,国外小试、中试与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比例差不多是1:10:100,甚至更高。由于产业化过程还需要解决许多工程、工艺上的技术问题,加大产业化资金的投入是完全有必要的。

  而目前我国成果转化资金严重偏低。因此建议加大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二是科技人才投入比例低。一般小试可以是几个人,中试需要一组人,而成果转化则需要一支人才团队。这支团队包括工程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应用技术研究人员等。建议对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应多元化、系统化,尤其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要进一步鼓励通过产学研结合机制促使成果转化。三是成果本身与市场结合度差。产品卖不出去常常是因为工艺技术不够成熟,存在问题多。建议加强成果的管理,如改进成果的鉴定、评估机制等。应建立成果转化前期评价考核机制,对不适合转化的成果及时弥补或者淘汰,以免造成更大的浪费。同时建立成果转化后评估考核机制,进一步增强对成果转化的考核和激励。

  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从‘孕育’到‘生产’的过程,特别是‘孕育’期往往投入大于产出。因此,姚献平建议政府在成果转化孕育期,税收上给予优惠,在工商注册、银行融资、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使成果转化进入良性运行阶段,并建议‘扶上马还要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