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至14日,初冬的济南迎来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工程师代表,与中国的工程师们齐聚国家电网技术学院,参与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承办的“2025年中外工程师工程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巴西)”。这场跨越山海的交流,以电力技术为纽带,在严谨的研讨与鲜活的体验中,悄然架起一座科技与人文互鉴的桥梁。
开幕:多方寄语,共启合作新篇
11月11日上午,研修活动在国家电网技术学院正式启动。开幕式上,国家电网技术学院杨军虎先生首先致欢迎辞。巴西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主席伊德拉尔多·戈梅斯表示,期待将中国能源转型经验引入巴西;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代表郭耀豪强调了跨国技术共享对区域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女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巴在电力领域的合作历程,并寄语未来共同应对能源挑战。各方一致展望深化合作,共同应对能源领域挑战。

致辞结束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并赴国网技术学院实训场地参观、交流和体验。

外方工程师在国网技术学院实训场地参观
研讨:一场技术的双向奔赴
11月12日至13日,多场专题研讨会相继展开,中外工程师们围绕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并网、输电运维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度交流。在“人工智能在电网中的应用”研讨中,于千慧和张怀政老师结合典型场景,系统讲解了AI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电网中的落地实践。外方工程师们对无人机智能巡检的应用情况和技术细节尤为感兴趣,与老师在现场展开了热烈讨论。
次日,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课程从技术路径与典型案例出发,剖析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解决方案。随后,梁新宇老师以“输电线路运维新技术”为主题,介绍了无人机巡检、智能传感与状态评估等创新手段,引起多位外方工程师的浓厚兴趣。
“这些内容非常系统,且贴近实际应用场景,”印尼工程师艾哈迈德・阿迪苏里约在课后表示,“中国在电网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借鉴。”

“人工智能在电网中的应用”研讨
实践:从车网互动到电气装备,触摸“中国制造”脉搏
11月12日下午,代表团首先走进济南起步区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实地观摩车网互动技术与智慧充电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运行。来自印尼与巴西的工程师在展示区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融合绿色交通与智能电网的实践现场。
次日,代表团继续前往山东电工电气集团实地学习。在变压器制造车间,代表团近距离观摩大型电力变压器的生产流程与质量控制环节;随后在山东电工电气日立高压开关有限公司,重点参观了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与GIL(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的制造工艺与检测过程。
整个参访过程中,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的工程师和国网技术学院的李昀琪老师全程提供技术讲解与专业翻译,确保交流顺畅深入。印尼工程师阿尔迪·法赫尤迪在参观后表示:“从变压器到GIS设备,中国在电力装备制造方面的标准化体系与工艺控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

印尼与巴西的工程师在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合影留念
文化:技术之外,文化成为另一重纽带
活动首日,一场的破冰活动以“击鼓传花”游戏拉开序幕,中外工程师们在欢声笑语中完成自我介绍;随后的拼图环节以国家电网标志性工程为主题,让学员在协作拼图中直观感受从特高压到巴西美丽山项目的全球能源合作图景。11月14日上午,代表团走进1908鲁丰创意园,这座由百年造纸厂改造的文旅街区,以工业遗存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独特氛围,为中外工程师带来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代表团穿梭于红砖厂房与玻璃幕墙交织的街区,沿途可见保留完好的工业痕迹——老式天车铁轨与“百年纸坊”水幕墙相映成趣,曾用于造纸生产的清渠如今流淌着五龙潭的活水,与汉服衣袂共同勾勒出“小桥流水”的诗意画面。下午的闭幕式上,各国工程师互换联系方式,相约在未来的合作中“再聚山海”。巴西工程师费利佩·安德拉德与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工作人员合影,赞叹服饰中蕴含千年的礼仪与美学。

趣味盎然的破冰活动
侧记尾声:
4天、6场研讨、3次实地参观——这张紧凑的日程表,背后是“一带一路”框架下能源合作的具体实践。国家电网技术学院作为中国电力人才的摇篮,以开放之姿,为共建国家提供了技术共享的“中国方案”。
正如巴西工程师何塞·维埃拉所言:“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对中国技术与中国朋友的信任。”
这场中巴工程师的泉城济南之行,以电为媒,以合为舟,正驶向更广阔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