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第七届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论坛在伊犁开幕。本届论坛以“能源丝路、新型蓝图”为主题,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国网西北分部牵头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电力信息化、能源系统、电力储能、人工智能、海上风电技术、电力市场、风力与潮汐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新能源并网与运行十个专委会联合主办,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科院、电网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
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郭剑波,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党委书记陈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兼西北分部主任、党委副书记李永莱,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守军出席论坛。
郭剑波指出,本次论坛聚焦西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系统构建与安全、新能源并网运行与控制、电力市场与储能、电算协同与人工智能四个专业领域组织了12个主旨报告,4场分论坛共60个专题报告及研讨。希望论坛汇聚的专家学者,能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郭剑波致辞
李永莱介绍了西北区域新能源的资源、发展及消纳情况,指出西北电网已具备新型电力系统雏形。当前西北电网“三高”特性显著,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规划、稳定、平衡、市场等方面加快技术攻关。希望论坛专家可以碰撞思想、贡献智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启迪思路。
李永莱致辞
陈守军介绍了新疆的电力发展情况,指出新疆的新能源资源丰富,正焕发出能源电力发展的强大活力。同时,在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下,新疆还面临诸多问题,期待各位专家传经送宝,共同支持新疆电力系统的清洁发展。
陈守军致辞
大会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陈梅主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原副总信息师王继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抽水蓄能和新能源事业部二级顾问刘永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副主任范越,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总工程师李渝,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文继峰,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教授徐丙垠等专家作主旨报告。
陈梅主持
王继业在《数据驱动AI赋能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指出,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报告解读了国家电网光明电力大模型在电力知识记忆、电力多模态融合分析、电力业务逻辑推理、电力基础数值计算、电力内容辅助生成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成果。未来公司将打造以光明电力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体系架构,深化高价值、高频常态业务规模化应用,推进科学计算、具身智能、群体智能等前沿方向的应用探索,全面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继业作主旨报告
刘永奇在《关于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思考》报告中针对电力系统转型发展与挑战、储能应用实践与重点关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报告指出,储能作为源网荷储各环节中的“新元素”,在支撑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抽水蓄能)、服务大规模新能源安全并网和支撑大规模开发利用(新型储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从技术层面、机制层面、应用层面把握储能未来发展,加强各方密切合作,在研究和实践中解决储能应用的关键问题。
刘永奇作主旨报告
范越在《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构建技术研究》报告中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除需关注发电能力不足问题外,还要考虑新能源消纳问题,掌握风光多年发电资源是新型电力系统保供的前提条件,保供日的平衡向“电量平衡先导、电力平衡校核”格局转变;风光配比是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构建的关键要素,需根据实际系统的要素组成分析储能的容量与电量。同时指出,超高比例新能源电网下系统频率分布向“M”形逼近,需要进一步协调多类型调频资源,改善频率分布特性。
范越作主旨报告
李渝在《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转型疆电实践与探索》报告中介绍了新疆电网装机规模和新能源外送等基本情况,指出了新疆新型电力系统正面临电源结构改革、电力电量平衡难度加大、系统调节能力下降、振荡问题多发、协同控制难度加大、南疆网内稳定问题突出的严峻挑战。报告表示,新疆电网正围绕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两个方面,从源网荷储全要素协同发展出发,解决新疆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新疆落地实践。
李渝作主旨报告
文继锋在报告《构网型技术理论与实践》中分享了利用构网型技术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电气强度与惯量降低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报告介绍了南瑞继保构网型技术的核心功能,包括同步电压构建、瞬时功率响应、动态无功支撑、可调惯量支撑、快速频率调节、宽频振荡抑制、故障电流控制、快速黑启动等,还介绍了构网型技术在独立型新能源电力系统、弱联系薄弱电网保供电等典型应用场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继锋作主旨报告
徐丙垠在《新能源发电电压/频率保护问题的思考》报告中讨论了新能源发电电压/频率保护及其在防孤岛保护中的作用和现存问题。报告指出,现有的电压穿越时间与电压保护动作时间短,主网扰动、主网故障以及相邻线路故障时,电压保护容易误动,分布式电源与负荷大面积脱网。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加大动作时限、电压上升率闭锁等措施,研发信号协同注入等新型防孤岛保护方法,提出了新能源发电电压/频率保护优化提升方案,并在山东电网进行了实践应用。
徐丙垠作主旨报告
郭剑波对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进行总结,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可调节的资源渐渐与新能源比例失衡,因此亟须挖掘发挥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电力的商品属性和安全属性需要平衡和协调;AI是重要的赋能技术,但其算法的原理及局限性需要密切关注,同时需加强对AI的可信度检验和认证。
大会下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郭强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南瑞集团系统保护实验室主任薛峰主持。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华为数字能源首席科学家刘云峰,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秦红霞,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蔡旭等专家作主旨报告。
郭强主持 薛峰主持
刘泽洪在《关于新能源开发和电网格局的几点思考》报告中指出,我国西部北部作为新能源开发的主战场,以集中式、“风光火”基地化开发为主。未来需发挥水电调节能力,转向风光水一体化模式,同时创新发展电氢碳协同技术,突破风光火打捆的政策和经济双重制约。建议在电网发展格局方面,创新送端基地组网方式,提升跨区大直流输送能力,受端建设坚强交直流混联电网等。报告从源网荷储各方面提出了关键技术路径,旨在以技术创新破解能源转型发展难题。
刘泽洪作主旨报告(线上)
刘云峰在题为《构网技术标准化与实践有关思考》的报告中聚焦构网技术展开深度解析。报告指出,在新能源高渗透率区域,弱电网与独立电网特性及相关问题正逐步凸显。针对这一现状,梳理各国在构网技术领域的定义与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国际国内相关标准阐述了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现状、测试及应用进展。同时,结合青海、西藏、沙特红海新城等实践项目,展示了我国构网技术在关键能力及测试验证方面的成果。
刘云峰作报告
吴凯在《储能锂电池的技术及应用》报告中提到,我国新能源进入大规模、高比例跃升发展新阶段,锂电池储能装机量也首次超过了抽水蓄能装机量。报告聚焦锂电池技术发展的高安全、长寿命、高可靠和低成本四大关键技术,系统分析了锂电池发展的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587大容量储能电池。报告以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等储能锂电池的应用实践案例,展示了储能锂电池的多元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吴凯作主旨报告
秦红霞在《宽频振荡预警溯源与抑制防控关键技术探讨》报告中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宽频振荡频繁发生,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可采用“系统级监视分析+区域/就地快速控制”的技术路线,实现宽频振荡的扰动前溯源预警、扰动后振荡抑制及振荡加剧后紧急控制。报告解读了宽频振荡抑制与溯源、抑制与防控各方面关键技术要点,并展示相关技术的应用实践案例,宽频振荡方向研究仍有很多挑战和新技术应用,包括振荡机理、人工智能应用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秦红霞作主旨报告
赵为在《光储变流器构网技术发展展望》报告中指出,新能源全网渗透率突破50%,电网暂态电压失稳、频率波动、宽频振荡等问题日益凸显,构网技术成为应对上述挑战的关键。报告系统阐述了构网技术的重要性和构网控制算法在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光储变流器作为主力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硬件能力需要全面升级。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构网理论体系还需深入研究和发展。
赵为作主旨报告
蔡旭在《主力电源型新能源发电关键技术与应用》报告中提出,需要发展完善同步电网理论,提升新能源暂态支撑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常规电源、少量支撑装备和各类储能辅助的新型电力系统。报告聚焦自同步电压源控制、高压直挂储能、并网变换器暂态电流优化等关键技术,展示了主力电源型新能源的核心技术突破与实证应用,并提出需加快形成主力电源型风光场站核心技术体系,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经济可行的技术路径。
蔡旭作主旨报告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国网宁夏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闫志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中国华能集团首席科研专家郭小江等专家。论坛得到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包括:南瑞继保,华为数字能源,北京四方继保,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特变电工新疆能源,新疆思极信息,国网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公司,石河子大学,大规模新能源智能管控与市场机制创新工作室,《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等。
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电力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制造厂商的350余名代表现场参加论坛,另有线上参会代表400余人。各位院士专家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开展了广泛热烈的交流讨论,其中关于“构网控制”“宽频振荡”等议题涌现出了面对不同场景的多种技术路线,本次论坛采用“比武打擂”的报告形式促进了相关技术的赛马争先、取长补短,践行了学术论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会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