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水利部召开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部署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强调,争取用2~3年时间,高质量完成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任务。他表示,坚持总量控制、高效利用、保护生态和突出重点是规划编制工作的4个原则。
由此,重新估价城市水环境的作用,从满足、恢复、改善和拓展角度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并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价值的“借水营销”正式起航。
多地“水旅游”升温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国。但是,中国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水是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历史上亲水之城总是发展在先,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依偎河流发展。从“水城之都”威尼斯到“东方水都”香港,在有“东方水城”之称的苏、杭二城之后,武汉、南昌、合肥等地也将成为“借水营销”的城市。
刚刚完成“中国水都·南昌”项目水系旅游规划的江西水都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宋颜功向记者透露:“南昌将以中国水都的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将旅游元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南昌市政府表示,“中国水都”项目预计投入90亿元,打造水系相通、河网相连的城市河湖连通工程,建成中国内陆城市最长的“环城水上游”项目,已于今年9月下旬开始试营业。
武汉也同样看好“城市亲水旅游”项目的前景。据了解,武汉正以华侨城的“四大公园、四大文化中心、两个主题酒店、一个文化湾区”等品牌群来打造东湖包括旅游在内的现代服务业。
早在2010年,合肥市就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今年7月中旬,安徽省收到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此次区划调整,合肥最大的收获就是独占“巢湖”,成为环湖临江城市,这为合肥打造亲水都市,发展亲水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如今,以“水”资源穿点成线,引线结网带动城市创新型发展,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各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识。
水域生态面临考验
然而,相对于城市旅游“借水营销”的发展前景,有专家及公众更担心的是城市的水域生态是否会受到影响。
据了解,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水域生态系统成分缺失,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阻,种群组成和群落结构单一;另一方面,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对水域的污染,也导致水域生态系统不能维持自身正常的循环。
质疑方主要顾虑城市水域生态旅游资源大多以人工化的生态资源为主,即使原生自然水域生态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被烙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当前,有一些旅游景点由于缺乏精心周密的科学考证,盲目开发,使林木、水源、植被、物种等遭受严重破坏。而每到旅游高峰,旅游线路往往成为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人潮汹涌,垃圾遍地,植被遭破坏,动物被惊散……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水系环境污染事件,让公众对于水系开发有了更多担心。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架构于人水关系的水文化,若不能做到开发水资源旅游和保护水环境的统一,则必将引发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专家表示,虽然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但只要适当的人工调控就能维持其相对稳定,环境、旅游双赢是可以实现的。